【www.chuech-photo.com--人大政協】
淺談幼兒的告狀行為與處理方式
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現象,一個小孩子跑過來告狀:老師某某小朋友打了我一下;過了一會兒又有一個小朋友來告狀:某某小朋友把我的書弄壞了。這樣的告狀行為在一天當中往往會有很多次,我們老師已經見怪不怪了,雖然對小朋友的學習和生活沒有帶來多大的影響,但這并不是一個好現象,長期下去小朋友將會養成經常告狀的不良,對他們將來的生活和為人處事方面帶來一定的影響。
一、 幼兒告狀總是有很多的原因,下面來談談幼兒告狀的幾種原因:
1、在活動中與同伴發生爭執尋求老師的幫助
在日常活動中幼兒園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得幼兒有很多機會和其他小朋友互相接觸,在各種各樣的接觸中由于幼兒的年齡小,常常以自我為中心,在發生爭執知也不能很好的解決,在這時就很有可能發生一些攻擊性行為。兩個小朋友因為爭奪一件玩具你不讓我我也不讓你,最后其中一個小朋友就把另一個弄哭了。在面對這個的幼兒告狀是教師們弄清事情的原委,看到哭的小朋友也不一定是對的。
2、希望得到老師的關注
在班級中有些小朋友不太愛說話,上課不怎么認真聽講,主動舉手發言更是少之又少,這樣的小朋友特別容易讓老師忽略,對他們的關心就顯得比較少了,其實這些小朋友很想得到老師的關注,但由于膽小或不善于表達,就顯的有點內向,當些小朋友在看到別人告狀后老師會去關注關心他,為了也能得到老師的關注,就開始學別人找各種各樣的小事請求老師的幫助,希望老師能注意到他。
3、家庭教育對幼兒潛移默化的影響
家庭環境對幼兒的成長起著決定性的影響,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一言一行都能體現出家長的教育方式。現如今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在家中所有的人都圍著他轉,使得這些獨生子女的自我中心觀念非常強烈,什么事都要順著自己,但在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中并不像家中那樣,往往會有受欺負,受委屈的時候,當幼兒回家講述在幼兒園遇到的不如意的事情時父母就會告訴孩子:他這樣對你,你就去告老師,他以后就不敢了。漸漸地讓孩子認為凡是遇到了問題就告老師,老師會幫我解決。
4、通過告狀得到老師的表揚
在班級當中有些小朋友的觀察能力特別強,能注意到很多發生的事情,這些小朋友很有正義感,在看到別的小朋友在與別人發生爭執或違反紀律時他往往就會站出來,向老師揭發這些小朋友的行為。這類告狀只是單方面地想得到老師的表揚,宣揚正義。
二、告狀行為的處理方式
在面對幼兒不同原因的告狀時,教師要才用不同的方式解決。面對幼兒的告狀時有些教師可能會置之不理,這樣會讓幼兒覺得自己做的是對的,即而讓幼兒的告狀行為繼續蔓延下去。當幼兒想老師告狀時,教師首先要仔細聆聽尊重幼兒,弄清事情的事實真相。
1、解決爭執產生的告狀行為
爭執總會發生在幼兒的身邊,總有一方的小朋友會還告狀,往往告狀的那個小朋友是是比較弱小的,如:老師某某小朋友拿了我的積木,但事實上是他玩了一會兒自己跑去玩別的,當他回來想再玩時已經被別人拿去了。這是很普遍的現象,教師首先要安撫幼兒的心情,向他分析這樣的情況是自己的問題還是別人的問題,教師還可以讓幼兒自己解決:“你想想看怎樣才能拿回你的玩具呢?”很多老師在面對這樣的情況時往往都會出面解決幫,讓另一個幼兒將玩具還給他,但這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這樣的告狀情況還會繼續發生。應該讓幼兒自己學會解決的方法。
2、當幼兒希望得到老師的關注時
有些小朋友希望能得到老師的關注,在面對這樣的告狀行為時我們要將它徹底扼殺,決不能讓它延續下去。老師應當先了解幼兒的心理知道他為什么要告狀,然后通過談話的形式,或者告訴他這樣的告狀并不好,不應該總是找老師告狀。但歸根究底這樣的孩子只是為了得到老師的關注,說明教師在平時對他并不是有很多的交流,因此教師要多多的和他進行交流,消除類似的告狀。
3、家庭教育對幼兒潛移默化的影響
對與家庭教育中對幼兒的影響很難制止,但也決不能置之不理,要讓幼兒知道有些事情要靠自己解決而不是一味地求助老師,不然孩子以后到了社會上只會求助別人而自己卻沒有了解決事情的能力。
4、通過告狀想得到老師的表揚應該提高警惕
幼兒的年齡小喜歡模仿,看到有些小朋友向老師告狀后的到老師的認同認為這是很好的表現方式,于是就模仿別人將一些可有可無的事情一一向老師稟告,但有時卻給老師帶來了很多不便,而且對與幼兒人生觀的形成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在面對這樣幼兒的告狀時教師不能予以肯定和表揚,讓幼兒知道向老師告狀并非能得到老師的表揚后他的告狀欲望就會下降。以后也就不會出現為了的到老師的表揚而告狀的現象。
除了以上幾中還存在著其他告狀的原因,其實不管面對怎樣的告狀,老師們都首先要了解事情的真相和原委,根據不同的情況用不同的方式解決,相信幼兒的告狀現象會有所改變。